继《狂飙》之后,开年另一爆款剧《三体》即将迎来完结。著名科幻IP的影视化从来都不容易,例如:“宇宙闪烁”该怎么呈现?三体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科幻问题超出了科学范畴,该如何解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物理学家王一教授与《三体》总导演杨磊及其他多位主创、科学家的对话内容,揭秘《三体》影视化背后的故事。
对话嘉宾信息
王一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杨磊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 陆贝珂 电视剧《三体》视觉导演 动画导演 王元卓 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苟利军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一、剧版如何尽量符合原著迷想象?影视化改编怎样避免胡编乱编?
王一:《三体》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现象级的,本来生活中没什么交集的人发现彼此都是三体迷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同志了。听说杨磊导演在三体小说连载时就开始追更,陆贝珂导演更是说过生命和三体能重合一次就“此生无憾”了。二位导演能否分享《三体》在二位艺术事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喜爱的作品亲手呈现是何种感受?
杨磊: 小时候我第一次拍戏,台下所有人为我鼓掌,那时我觉得导演就是我一生的职业了。 拍每部戏时我都以热爱、探索的状态投入,唯独拍《三体》,我仿佛是一名信徒在完成宗教仪式,非常激动。
我2006年5月在《科幻世界》连载杂志上第一次读到《三体》时就很震撼,之后每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直到白一骢找我做导演,他还给我写了两万字的信,那是我第一次用导演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
《三体》从拍摄到准备的过程超过我曾拍过的所有戏,四年如一日地工作,每天都有各种细节需要研究:1969年的东北和2007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如何表现升维降维等。对小说所涉内容我们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非拍摄学习,我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是重新生活一遍,三观都有更新的认知。我希望把三体传递给更多人,让他们变成我的“同志”。
电视剧《三体》剧照 汪淼
陆贝珂: 我是老科幻小说粉了,2006年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三体小说,看到一半时我就知道这绝对是华语科幻作品的里程碑之作。彼时我在经营一家特效公司,已经在构想视觉效果和拍摄设计,也经常和杨磊探讨,没想到真的由我们一起创作了电视剧《三体》。现有技术储备、实际工作流程、剧集长度和制作量都需要考虑,尽管资源有限,但至少能基本将《三体》表达出来。
王一:作为科学家,对《三体》影视化改编有什么期待?是否会担心剧版呈现效果与自己的想象不符呢?
王元卓: 《三体》在每个人头脑中都有独特的想象。作为《三体》迷,听到剧版发行传闻我期待又担心。
第一,从原著到影视剧必定需要改编,宏大叙事如何改编成线性叙事,剧情究竟如何表现和推进?改编后是否能得到三体原著迷的认可?第二,尽管现有技术可以提供炫酷的视觉效果,但是否真正能呈现出大家想要的内核?第三,作为科研人员,在剧中不希望看到很明显的漏洞和降智BUG,因为第一部中有很多旧计算机仪器和三体游戏元宇宙内容,在这些科学相关的细节上我们期待能尽量符合科学认知。
剧集推出后我感到非常惊喜,观看过程就像期待已久的老友重逢,舍不得拖动进度条。 毕竟原著成书于多年前,彼时的思考和描述和现阶段我们的认知也有很大差别,适当改编也能让观众观感更好、有更强的科幻感。
电视剧《三体》剧照
苟利军: 由于《三体》小说问世时我在国外,所以很遗憾未能读小说。对一部科幻小说,不能要求其完全符合现有科学事实,不然就变成科学技术小说了。《三体》一定程度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想象,电视剧的改编也让更多人接触到科幻作品,这是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一种促进。
王一: 《三体》剧版开拍的消息传出时,我非常兴奋,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其实导演和剧组就像面壁人,他们付出的努力、做的工作我们是不知道的。直到剧集播出,我作为《三体》迷觉得剧版确实符合我的期待。
二、科幻与科学的边界是什么?三体场景的重现,与科学真实距离有多大?
王一:科学界《三体》迷格外多,一旦将《三体》迷的底牌亮出,大家就发现原来遍地都是同志。剧集一开始便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实景,细节满满的电视剧《三体》给我们带来大量惊喜。剧组在呈现科学细节上如何下功夫?哪些技术或科研装置给二位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磊: 拍摄制作过程真的是太难了,我们定位以现实主义手法拍摄,所以所有道具和场景如对撞机等就需要到科学单位找实际原型作参考。但《三体》剧版拍摄是保密项目,所以去纳米中心等科研单位就遭到拒绝,对方说科研单位不接待剧组,于是就只能到网上找资料。
后来发现参考资料图片远不能达到我们的拍摄要求,我们就破例“解密”,向科研单位提出我们是《三体》剧组,对方一听很兴奋,和我们一起做讨论会、座谈会,一群博士、博士后在台下问我们几个科学小白各种问题。
电视剧《三体》剧照 良湘加速器
交流中我们向科学家们学习了大量原著中的科学内容,还前往密云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现场考察,对细节研究得很深入。我们和道具组专门记了一整本笔记,毕竟只有把这些东西想清想透、见过它的真身,才能知道怎么将它的魅力拍出来。
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我们在各地与很多科学家们探讨拍摄细节,生怕哪里出错。
魏成房间满墙的公式写着什么?对撞中心屏幕里是什么?有时涉及超出科学的科幻问题,我们也都请科学家从科学角度帮我们做一个延伸,请他们科学地编也编个公式出来,而不是我们自己瞎编。 魏成在剧中也会有大段山东话台词讲公式,同样特别惊人。
电视剧《三体》剧照 魏成
王一:从专业学者角度,《三体》对科学场面的呈现是否符合想象呢?
苟利军: 《三体》第一部核心就是探讨宇宙物理学是否存在。我认为剧版将“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的经典名场面表现得非常好。 宇宙余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有好几次诺奖都是关于它的研究,所以宇宙余晖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将其展现在科幻作品中是非常好的构思。 科幻其实本就不必完全符合所谓科学知识,能让大众更多了解科学,借用科学原理或科学思想来发挥也是很好的。
电视剧《三体》剧照 汪淼观察“宇宙闪烁”
陆贝珂: 不得不说,宇宙闪烁的场面有很多艺术成分。因为抛开波粒二象性来说,光是连续的,不会有剧集中呈现的分段或者块状元素。但为了符合张鲁一老师的表演、体现用3K眼镜观测到宇宙闪烁后汪淼巨大的震撼、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刺激,我们也对该场面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王元卓: 《三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硬核。我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研究,尽管受到专业科研训练,作品中的大量科技概念也是之前不完全懂的。为了看懂、讲懂、补充完整,我下了很大功夫去了解。 剧版《三体》将高能物理、信息智能、宇宙空间等科学知识巧妙融合,这是拍摄难点,也是出彩之处。
尽管剧组对叶文洁操作的计算机做了朦胧化处理,但依然让我感到亲切,因为我就职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诞生在这里,我经常向参观者介绍其基本数据和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剧中的计算机正是第一代计算机出生后迭代过程中的产物;包括叶文洁彼时接受宇宙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打印机打出来、电报接收,还是打孔或者矩阵?剧组呈现的细节都很符合历史背景。
电视剧《三体》剧照 叶文洁
我和苟利军老师都担任过一些科幻类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 深知科学在科幻作品中应该辅助文艺作品创作,而不是成为创作的束缚。 所以剧版《三体》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好了。
三、为何选择CG动画再现三体游戏?三体人的形象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王一:电视剧时代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两个时空通过转场巧妙融合,符合历史背景又很写实。虚拟的三体游戏世界在原著中虽有描述,却也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剧组为何选择CG动画风格再现抽象的三体游戏世界并让观众产生共鸣?智子展开与雕刻又是怎样的场景?
陆贝珂: 我们作品的基础要求就是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丰富的游戏经验让我们对2007年时的3A大作有直观清晰的感受,毕竟那时的游戏我们都自己玩过。要将《三体》游戏做成VR形式,那画面帧率就会降低很多,但考虑到观感,我们就将它还原到了约2010年的3A作品质感。
在具体设计时,基本思路是内容大于形式。在呈现人列计算机画面时,我们研究了计算机特别是CPU的制造原理,并深入了解硅片生产和光刻工艺。光刻机硅片堆叠的立体蚀刻工艺启发了我,人列计算机一定不是平面化场景,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人列计算机采取上下交错的3D走线方法,大规模集成电路给人堆叠感,无穷无尽,几十层人纵向堆叠。这就是科技成果为我们带来的灵感,我们了解后在真实科技发展基础上进行艺术还原。
电视剧《三体》剧照 人列计算机
受很大的资源限制,智子雕刻场景表现得比较意象化,但基本原则是使用星球尺度重力作为均匀展开智子的基础,相关的蚀刻机器及蚀刻的六边形蜂巢式接缝方法我们都表现出来了。智子雕刻需要一些东西来做稳定,我们采用像等离子体的物质来表现这一点,灵感是来自对其他装置的学习和扩散想象,比如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就有一种等离子体磁约束方案。所以我们综合了一些方案,最终尽力呈现出剧中的效果。
王一:原著中留白处理的三体人形象在大家想象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王元卓: 第一,三体舰队可以带着几十亿人一起前往地球,所以三体人体积应该很小。第二,突发的三日凌空时还能安全脱水,它们的移动速度应该很快。第三,三体人没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靠语言而是“心电感应”。
陆贝珂: 原著中没有人知道三体人的真实形象,我们在剧情中的定位就是,地球人所知的三体人形象是ETO成员们想象出来的。
我们设计了两种样式,一种是舰队启航时的艺术化处理,三体人像是石头里有火焰一样,有但丁描述的地狱感觉。另一个就比较复杂,ETO内部有各个派别和不同学科背景成员,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输出三体人形象,因为原著中描述过它们用光传递信息,同时还有碳基生物脱水功能,我们就采取碳硅融合效果,有较大的硅基晶体外壳,方便它们在三体星球任何地方都自带自我维护和生存功能,不需要频繁脱水贮存;硅基系统也模仿了它们碳基的肉体样式,通过头部表现出来。
电视剧《三体》剧照 剧中三体人形象
四、让更多人了解科学,为何说“深入浅出地呈现”是关键?
王一:杨磊导演之前表示希望《三体》剧集能降低大众对硬科幻的关注门槛,王元卓老师在手绘科普漫画和科幻小说插图方面也有绝活。各位影视界科幻创作者和学术界科普创作者如何将科学直观生动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科学?
王元卓: 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吸引很多读者观众,影视作品尤其能让孩子们直观了解一些科学设定,一秒钟的呈现背后是很多创作者们努力想表达的科学概念,或许观众不能第一时间完全了解到。所以近些年我通过手绘方式解读一些科学知识,也有出版过《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等书籍,下个月将出版的一本手绘里也讲解了《三体》中的智子形象、数字人技术等。这种科学解读的创作工作需要很大功夫,但“呈现”是非常关键的,要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解,而且孩子们自己脑子里也会有概念,简单、美观、直观,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科学传递不应该有错误,但它应该是辅助,不能影响展示和理解。
苟利军: 大刘的科幻作品影响力非常大,影视界也最喜欢,有这么一个好的开端,可以说科幻作品的黄金时期才刚开始。相比大众阅读,荧幕影视化改编观赏起来相对较简单,传递信息更直接,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影视科幻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每日快看:西峡法院召开十一月份审判执行工作讲评会
全球今日报丨威海广泰:公司高度重视特殊业务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该业务的拓展
为什么家里的电器都是直流电 入户的却是交流电?
山西潞城:火红灯笼闹元宵 张灯结彩年味浓
滚动